- 發(fā)布時間:2017年10月30日 信息來源:《中華兒女》雜志
編者按:為貫徹落實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工作部署,工商總局按照《國務院關于新形勢下加快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若干意見》要求,積極牽頭商標富農工作,充分發(fā)揮工商和市場監(jiān)管職能作用,在運用地理標志精準扶貧和商標富農工作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為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工商總局商標局委托中國工商出版社組織新聞媒體赴福建寧德一線采訪,宣傳福建寧德在運用地理標志精準扶貧上形成的“寧德經驗”,用工商和市場監(jiān)管部門精準扶貧的寶貴經驗和優(yōu)異成績向黨的十九大獻禮。
“通過帶領廣大農戶種植柘榮太子參,農民都富起來了,特別是太子參的地理商標注冊下來以后,收購價格連年增長!40多歲的魏長青說。
今年9月底,位于柘榮縣天人藥業(yè)公司院內,魏長青和魏定東兩位太子參的種植大戶正在介紹他們的致富經驗。在他們看來,種植戶的脫貧主要得益于柘榮太子參這個地理商標的金字招牌。
柘榮縣副縣長劉林琴說,全縣10萬人口中,因太子參直接受益的就有4萬多人。同時,柘榮太子參的市場影響力,喚醒了農戶的市場意識,一些種植戶從地里走向市場、由生產者轉為市場經營者,全縣土生土長的較大的經銷戶已發(fā)展到300多戶。地理商標改變了原本“養(yǎng)在深閨”的農產品命運,改變了農民的生產方式,也改變了土地的命運和柘榮農民的命運。
柘榮太子參只是寧德地理標志精準扶貧的一個縮影。
2017年6月底,在江蘇揚州召開的第八屆世界地理標志大會上,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黨委書記、副局長崔守東在其主題發(fā)言中談及“運用地理標志精準扶貧”時,首次公開提到“寧德經驗”。
“我們聯合國務院扶貧辦調研運用地理標志商標精準扶貧‘寧德經驗’,并召開全系統座談會推廣這些經驗。”崔守東說。
寧德“地標”超出日本一倍
所謂地理標志,是指標示某商品來源于某地區(qū),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該地區(qū)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所決定的標志。簡單來說,人們所熟知的“紹興黃酒”“章丘大蔥”等,便是典型的地理標志。
在法律上,根據商標法和《商標法實施條例》規(guī)定,地理標志可以作為證明商標或者集體商標申請注冊。
不要小瞧這枚小小的“商標”,在出席今年的世界地理標志大會時,國家工商總局局長張茅介紹說,據統計,目前一半以上的地理標志已成為區(qū)域經濟支柱產業(yè),地理標志商標對當地就業(yè)、居民增收和經濟發(fā)展的綜合貢獻率和影響程度超過30%。
也正因此,2017年新春伊始,我國印發(fā)的首部全國市場監(jiān)管中長期規(guī)劃——《“十三五”市場監(jiān)管規(guī)劃》就明確提出,要“加強對集體商標和證明商標的管理與保護,運用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推進精準扶貧”。
事實上,據崔守東介紹,地理標志商標精準扶貧已經成為我國商標改革工作的“兩個抓手”之一。而福建寧德,這個曾是全國18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qū)之一的閩東小城,則成為地理標志精準扶貧的“探路者”和“先行軍”。
在全國660多個市中,寧德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三四線小城市,為何能夠獨樹一幟?因為有一項數據頗為引人注目:在其下轄的9個縣市中,各個都有以地理標志商標為代表的城市名片。
寧德大黃魚、古田銀耳、柘榮太子參、福鼎白茶……截至目前,寧德市地理標志商標已達62件,居全國設區(qū)市前列。
這意味著什么呢?在今年的世界地理標志大會上,據日本農林水產省食品工業(yè)事務局知識產權部處長杉中篤介紹,截至2017年4月21日,日本全國注冊的地理標志有30件。
也就是說,寧德這個人口不到300萬人的閩東小城,所擁有的地理標志數量,竟超出日本一倍還多。
強烈的知識產權意識
“是大黃魚改變了我的命運!”談起當年的經歷,尤維德感慨萬分。
尤維德在20多年前,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攤販。如今的他已經成為寧德市官井洋大黃魚養(yǎng)殖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公司還是福建省農業(yè)產業(yè)化重點龍頭企業(yè),年產成品魚5000多噸,年銷售額過億元,產品遠銷歐美、日韓、東南亞。
在寧德市工商部門和漁業(yè)協會等多方努力下,寧德大黃魚于2012年2月被核準注冊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并在全市推廣,授權許可使用企業(yè)達23家,大黃魚產業(yè)蓬勃發(fā)展。目前,寧德已成為我國最大的大黃魚人工育苗、養(yǎng)殖、加工、出口基地和市場中心。全國每年70%以上的大黃魚成品產量和90%的大黃魚種源來自寧德。
更令人欣喜的是,在寧德三都澳水域,海上漁排網箱養(yǎng)殖區(qū)漁戶相連,海域達數十平方公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海上田園景觀,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攝影愛好者,由此帶動了旅游、交通、餐飲等相關產業(yè)的發(fā)展,地理標志對其他產業(yè)的輻射帶動作用逐漸顯現。
如今,寧德的地理標志商標產品,基本覆蓋全市水產、茶葉、食用菌等重點農業(yè)領域,惠及人口近300萬,占全市總人口89%。地理標志商標產品已成為全市農民主要收入來源,地標扶貧效應日趨凸顯。
在總結“寧德經驗”時,有媒體這樣評價:寧德市地理標志商標精準扶貧實現了“四個最”,即:投入最少,產出最多,效益最明顯,農民最受益。事實上,寧德運用地標精準扶貧的經驗或許還可以再加上一個“最”——懂得運用知識產權的意識最早。
本刊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如今蜚聲海內外的“柘榮太子參”,早在2001年,就成功注冊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要知道,我國是2001年修訂后的商標法,才增設了地理標志方面的規(guī)定。而第一次全國地理標志調研工作,則是始于兩年后的2003年,2005年完成后,才發(fā)布了第一次全國地理標志調研報告。
地理標志商標是與“三農”聯系最為密切的知識產權。柘榮人為什么會有這么強的知識產權意識?
“閩東主要靠農業(yè)吃飯,我們窮在農上,也只能富在農上!睂幍率泄ど叹志珠L劉宗廷的一番話,道出了問題關鍵。
現實也的確如此:柘榮是福建省最小的縣,人口僅10萬,當地農民什么都沒有——除了太子參。
一件商標活了一方經濟
柘榮有種植太子參的傳統,但2001年之前,由于缺乏品牌和規(guī)范管理,種參效益低,市場需求量少。
據“柘榮太子參”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使用龍頭企業(yè)、福建天人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許啟棉介紹,上世紀90年代時,一公斤太子參的價格大約只有七八塊錢。
2001年,“柘榮太子參”成功注冊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地理標志批下來后,價格就開始有所攀升!痹S啟棉回憶。
這位溫州人藥商許啟棉有著的過人的商業(yè)嗅覺,在第一時間就意識到地理標志的價值。2004年,許啟棉來到柘榮創(chuàng)辦公司,“那時的價格已經漲到一公斤15.5元”。
此后不久,國內知名藥企——江中制藥集團即派代表專程赴柘榮,與柘榮縣簽訂《供銷合作備忘錄》,十多年來每年訂購柘榮太子參均在1000噸以上,近年來更是達到1800多噸。
柘榮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劉林琴告介紹:“2001年,我縣農民太子參人均收入730元。2017年,太子參價格每公斤90元左右,按畝產150公斤計算,農民太子參人均收入提高到1.2萬元!
“柘榮太子參”富了柘榮百姓。目前,全縣近80%農民從事太子參種植、購銷等行業(yè),全縣10多萬人口中因太子參直接受益的就有4萬多人。群眾形象的說:“柴、米、油、鹽靠茶葉;蓋房、上學、娶媳婦,全靠太子參”。
近些年,全縣太子參種植面積保持在2.5萬畝左右,年產量3500-4000噸,產值3億多元。柘榮縣也躍升為全國最大、最活躍的太子參產銷區(qū)。
據劉林琴介紹,2016年,柘榮縣建檔立卡精準扶貧戶825戶2839人,其中從事太子參種植的有586戶2380人,人均增收1600元。年度脫貧408戶1554人,其中有330戶1260人以太子參為增收主業(yè)。
一件商標活了一方經濟,這句話用在柘榮,恰如其分。
因地制宜實施精準幫扶
令人側目的是,類似“柘榮太子參”這樣的蜚聲海內外的地理標志產品,在寧德下轄的9個縣市中不在少數。
寧德大黃魚自2012年2月成功核準注冊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以來,產量由2012年的6.5萬噸增至2016年的11.8萬噸,產值由22.1億元增至44.8億元,年出口1.8萬噸,創(chuàng)匯約1億美元,全市有近10萬人常年在海上從事大黃魚養(yǎng)殖。
福鼎白茶自2009年成功注冊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后,一躍成為福鼎市茶葉標桿“地標”。在2016年中國茶葉區(qū)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中,福鼎白茶公用品牌價值33.8億元,名列全國第四。而茶產業(yè)也為福鼎市提供就業(yè)崗位8萬余個,帶動30萬茶農和10萬茶商、茶人增收致富奔小康。值得一提的是,寧德市農業(yè)產業(yè)化龍頭公司——福建瑞達茶葉有限公司在企業(yè)發(fā)展壯大后,近年來每賣出一餅白茶就捐出一元錢,作為扶貧資金積極落實精準幫扶。
福安葡萄在2013年獲注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后,在標準化種植、品牌打造上取得顯著成績。如今,當地葡萄種植面積達5萬多畝,年銷量7.5萬噸以上,占福建省葡萄總產量的60%以上,從業(yè)人數達17萬人,總產值18億元,每畝平均收入1.5萬元,已然成為福安農民增收致富的“甜蜜產業(yè)”。
據寧德市工商局局長劉宗廷介紹,在打造“地理標志精準扶貧寧德模式”的過程中,寧德市工商局嚴格按照“調研一個、培育一個、成熟一個、申報一個、成功一個”的發(fā)展原則,對貧困村在商標注冊、品牌培育上予以精準幫扶。
與此同時,政府層面也積極作為,不僅出臺土地、稅收等優(yōu)惠政策,以及對新核準地理標志商標進行一次性獎勵,而且因地制宜,鼓勵創(chuàng)新模式。
比如,霞浦縣出臺了《霞浦縣關于大力推進商標品牌工作的實施意見》。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各鄉(xiāng)鎮(zhèn)街道紛紛深入實地調查摸底,選定海帶、紫菜、海參等十多種產品進行培育,鼓勵分散在各村的種養(yǎng)殖戶聯合起來,成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吸引貧苦戶入社發(fā)展,推行“公司+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并創(chuàng)立自主商標品牌。如今,該縣“一鄉(xiāng)一特色、一鄉(xiāng)一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已初具模型。
地理標志成區(qū)域支柱產業(yè)
福安市副市長藍和鳴說,過去幾年來,福安市一直將地理標志商標扶貧定義為“扶貧攻堅的生力軍”。而其3個方面的成效已經顯現出來:一是商品價格明顯上升,品牌價值顯著提升。二是農民收入顯著提高,精準扶貧效果凸顯。三是就業(yè)問題有效解決,帶動福安發(fā)展作用明顯。
據福建省工商局商標分局副局長劉振民介紹:“此前,我們曾對全省270件地理標志商標(截至2015年底)使用情況開展調研,調研結果顯示,地理標志商標在提升產品價格、產值,提供農村就業(yè)、增加農民收入的成效正逐步顯現。如今,我省絕大部分的地理標志產品已走出省內市場、走向全國乃至國際市場,有效促進了區(qū)域經濟發(fā)展!
目前,地理標志商標在提升產品價格及產值方面的作用,已經得到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
據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副局長崔守東介紹,根據“商標與經濟發(fā)展關系”課題組統計,地理標志商標注冊后產品價格平均增長50.11%,來自地理標志產業(yè)的收入占產地農民總收入的65.94%,地理標志帶動相關產業(yè)發(fā)展的產值帶動比達1∶5.2,就業(yè)帶動比達1∶3.34,已有53.38%的地理標志成為區(qū)域經濟支柱產業(yè)。
統計顯示,截至2017年8月底,全國已核準注冊地理標志商標3726件。其中僅今年一季度,核準注冊地理標志商標就達200件,同比增長85%。地理標志在改變土地和農民命運的同時,也照亮了精準扶貧的道路。
20多年前,時任寧德地位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總結分析閩東應該“弱鳥先飛”時說:“閩東主要靠農業(yè)吃飯,我們‘窮’在農上,也只能‘富’在農上!
20多年后的實踐證明,地理標志商標的注冊和使用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突破口,寧德工商部門逐步探索出了一條通過地標來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的土路子,這就是實施地標精準扶貧的“寧德模式”。
。ㄓ浾 郝濤)